成都雅南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光伏行业:另一个功夫熊猫

编辑:成都雅南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8/09/29
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约1110亿元。A股上市光伏产业上市公司毛利率整体下滑,中报业绩纷纷“报忧”。受制于欧债危机,世界经济仍然在下行通道、复苏乏力,市场拉动不足,以及信贷紧缩等诸多负面因素影响,各产业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滑坡趋势,而曾一度聚焦人们目光,被誉为新兴产业明星的太阳能光伏显得尤为突出。光伏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光伏从业者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受欧美债务危机和经济复苏受阻的影响,全球市场恐慌情绪持续发酵,各交易所指数大幅震荡。高盛、摩根、花旗银行纷纷调整对欧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预期。个人没有钱花,企业不愿意花钱,经济缺乏发展的拉动力, 随着希腊计划退出欧元区,西班牙也深陷债务危机,不少资深专家认为全球经济进将无可避免的进入再一次衰退。

“Hey, you are alive?! or we both dead?”这句对白是《功夫熊猫》里师傅问阿宝的。当时师傅被豺狼击倒,半死不活,阿宝却意外的击败豺狼回到师傅身边。用这句对白来形容现在光伏企业的生存状况实在是贴切不过。

光伏行业在经历的裂变式的高速增长之后,正如一条等待拧干的床单,这半年来从头到尾把水分(利润)都拧得差不多了。如今,拥硅为王和疯狂的暴利时代已经如同古老的神话传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目前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价格虽然比之前有所回升,但是相比2011年初都下降了60%以上,即使是经营非常好的行业巨头其利润也已经接近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更多的公司则亏损巨大,尚德电力全年亏损全年净亏损10.067亿美元,最近更是爆出巨额欺诈案,英利绿色能源也亏损5.098亿美元……其他辅料已经将无可降,很多厂家已经开始为了生存开始刺刀见红的搏命营销。继续去年大量的中小企业如同挨了一记闷棍,应声倒下,众多浙江的中小企业业主遭受重创纷纷跑路之后,一些行业巨头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摇摇欲坠了……成本为王、市场王道以及技术领跑的时代已经来临。

与此同时在过去几个月里欧美的光伏市场同样遭遇了一场猛烈的飓风,世界光伏巨头Q-cells申请破产保护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多家欧美光伏企业也纷纷提交破产申请……这好似多米诺骨牌的一连窜事件让光伏行业掀起一阵阵的惊涛骇浪。

面对巨大的压力,美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等对中国的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诉讼,状告中国光伏企业接受了政府大量补贴,从而压低了整个市场的价格。这虽然是罔顾事实的无端指责,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市场萧瑟惨淡的现状,也说明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具具有了让欧美厂商畏惧的竞争实力。但“双反”大棒,还是让中国光伏企业鲜血淋漓。全球经济形势如同一个重症病人始终不见好转,这无疑又给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当头一棒,一场残酷的行业大洗牌几乎不可避免。

然而,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光伏行业的现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在不大成熟的技术及市场环境下,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疯狂扩张,是酿成光伏行业惨烈状况的恶果。一个依靠着各国政府喂奶的行业,竟如此大规模扩张。

受巨大利润空间的和资本快速回笼的驱动,2009年国内大量企业介入光伏行业,全国各省除去一些没有条件玩的地方政府,几乎都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张开双臂拥抱光伏产业,各大银行在高回报率的条件下也支持资本流向光伏行业。特殊利益集团洗钱和巨额回报需求,个体投资者出于良好收益预期,也希望尽可能的抓住时机攫取最大利益。光伏产业在资本的驱动下迅速膨胀,2009年光浙江一个省一年之内就新增了三百多家。当时全球需求达20G瓦,国内产能为9GW,每一家都希望尽可能吃掉市场一部分份额,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却能再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意外”目的。但是从“纳什均衡”的观点出发却会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对于全局的最优策略来说市场供应不足的产能,应该由现有企业瓜分,但是如果引入一些不确定的变量,比如地方政府的决策,信贷的宽松度,特殊利益集团的需求,个体对利益最大化的需求等。市场上现有的企业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势必会在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支持下进行尽最大的可能进行扩张,于是供过于求的局面就出现了。如果市场还是原来的市场,根据经济学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只要光伏产品的价格下降,那么需求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平衡点。然而全球颓废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加剧使得这种可能性化为乌有。各种流言在网上悄然流传开来,甚至连中国光伏行业的先行者-尚德电力也不例外。

光伏这一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兴能源产业,难道真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其实我国光伏市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主要是受西方光伏市场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爆发周期的行得经济危机,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这种影响会被呈指数的放大。欧美市场原本就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高度的市场占有率有所忌惮,即使没有出现欧债危机和全球市场的震荡,政府迫于其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也会大幅降低补贴,使得光伏市场呈现一段时间供过于求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光伏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靠政府提供奶水的行业,比如德国制定了上网电价法之后德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呈现了几年的狂飙增长。而今巨量的安装已经使得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奶水不足的政府无法再提供更多奶水,政府正好借此机会给光伏行业断奶,导致这个早产儿注定要经受断奶洗礼。断奶之后光伏企业就必须要解决成本和转化效率的难题,否则,光伏之路难以实现光明大道。

任何企业都要经历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2005年到2011年的三月份是光伏行业的高速成长期,如果外部市场没有改变的话,这样的状况还会继续下去,但是市场的变迁和政策的转变使得它必须开始走向成熟。今日的光伏市场的拼杀和困境一如当年的家电市场,正在浴血奋战。那些唱衰光伏的言论是缺乏辩证和发展眼光的。就像08年某些所谓的专家断言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致使国家出台限制多晶硅产业发展的政策。结果09年时,国际多晶硅价格猛涨,曾经的那些专家被淹没在唾沫之中。从长远来看,如今的阵痛无论是对整个光伏行业还是整个世界都是利大于弊的。

有过剩才会促进竞争,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市场会发挥它的调控作用,使产量回落到合适的水平。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所有的企业眼里唯一的目标就是扩产,而不大会关注企业和行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更本质的东西。寒冬的到来,使得所有的光伏行业从业者有了坐下来审慎思考的时间和耐心。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强化管理,精简冗余的人员,同时重视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在过去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太阳能光伏领域取得了诸多的重大技术突破,极大的提高了量产的光电转化效率和生产成本。而危机必将进一步刺激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新出现的革命性创新甚至可望突破现有的光电转化理论极限。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黎明前倒下的那些企业注定是无名和要被遗忘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由于此次危机,光伏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的态势加速,而正是太阳光伏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前提。从这个角度看,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一年前建设一个20兆瓦的光伏电站需要投资5个多亿,现在只需要不到3个亿。只有经历过伤痛才会停下来思考,从而走的更快,更远,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就是如此。受此次危机影响,产能不足、效率低下、单位产量耗能巨大的中小企业将被排挤出这个行业,从而挤掉了行业的泡沫,为未来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受益于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中出台的标杆电价,国内市场受到强烈刺激,年装机容量增长率大幅攀升,成为全球第四。近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光伏目标装机容量由之前的15GW提高到21GW,令许多人始料未及,为在黑暗中挣扎的光伏企业带来又一丝曙光。

这些事实证明这个行业在长期仍被看好。毕竟,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而传统能源正日益枯竭,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的兴起和壮大势在必行。大家都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踮起脚尖眺望未来的曙光,这样的未来可以值得期待,必要地自信也如巴黎欧莱雅一样值得拥有。

诚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会很冷,绝大部分草木会死去,但是死去的那些正是孕育新生命所必须的养分。黑夜之后会是黎明,只要不在黎明之前倒下。技术创新和行业整合是势在必然,只有努力追寻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迎来黎明。

中国光伏的囚徒困境

中国光伏产业仍然处在一片阴霾之中,事实证明发改委出台的并不完善的上网电价的办法对于当前国内的光伏产业来说,就像光明置于困在玻璃瓶里的蜜蜂一样,给予了一些希望,但是中国的光伏企业要逃离玻璃瓶,自由飞翔仍尚需时日。

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哀鸿遍野的惨状,一部分是因为欧债危机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出口受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条需要10年的走完的路,中国3年就把它走完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两头在外的光伏企业是中国以出口为导向企业的极致代表,当危机袭来,盲目扩张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这就像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体力严重透支体质衰弱,一旦感染风寒,大病一场在所难免。

从三月份光伏行情急转直下到现在,国内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的差不多了。很多行业巨头也纷纷开始停产,放假和裁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严重倾斜的天平最终会向回归到平衡的位置,供求关系达到和谐的程度,整个产业也就会回到健康的状态。

可是,奇怪的是,一些公司在现有基础上减产、裁员的同时也不忘寻找机会继续进行扩产。网上各光伏企业扩展产业链的新闻随处可见,其中最劲爆的莫过于代工大王郭台铭撤资1000亿进军光伏市场,让业外人士以为光伏仍然在爆发式增长。这是一个很让人纳闷的现象,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合理之处。大家知道,能源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现有的能源很快就会枯竭,所以发展新能源势在必然。风电的迅猛发展,生物质能的浪潮以及其他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无一不是有力的证据。

太阳能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自德国实施上网电价法以来以巨星的姿态登上世界新能源的舞台,聚焦了各界的目光。尽管现在行业遭遇了危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只是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暂时停驻的乌云,无法改变整个行业光芒万丈的未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表示,国家将重点支持薄膜太阳能、非晶硅太阳能等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将重点支持1-2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亿,3-5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的企业。

这一政策给了现存比较有实力的光伏企业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入围国家重点支持的行列,则意味着在未来可以享有垄断市场,左右价格并在享受宁静生活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曾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最好的垄断就是宁静的生活”)。曾经有一个企业家说过:“一个企业要么做得非常大,要么做得非常小;做的大,政府就不得不考虑它倒闭之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做的小则非常具有灵活性,自身的实力也很强,都可以度过危机……”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的光伏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让美国的企业主恐惧,并联合起来提起“双反”,但是中国的光伏企业离强大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那么加入“保护伞组织”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扩大规模,以便让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看得见自己。

另一个着力点则如前所说的对整个产业长远的展望。既然光伏产业必然会成气候,那么如果等到它到来那一天再准备,岂不是完了吗?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会驱使它尽可能的排挤对手,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你扩产我不扩产,在市场充分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我的份额比你的少,所以我必须扩张。这就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囚徒困境,简直就是危机之前的翻版。

当然,光伏向前发展是必然的,寒冬不管多远终究会过去,整个行业最终会回归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这是历史的趋势,就像每个人都会死一样,是没有人能够逆转的。

春天迟早会来,不是在明天就是在后天,或者至多在大后天。

只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活着吗?

当然,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展望,谁最终能够等到暖春并不重要。但是,它会真实地埋葬一代光伏人照亮未来的宏伟梦想。